044-960646724
当前位置:主页»新闻动态»博大app游戏平台新闻»

博大app游戏平台-张法 | 今世西方美学的总体图景

文章出处:博大app游戏平台 人气:发表时间:2023-09-08 00:04
本文摘要:——《西方今世美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书社2020年版)绪论作者:张法出书社:北京师范大学出书社一、时空框架的两段三型今世西方美学中的所谓“今世”,指1900年以来至今,所谓“西方”,指由希腊传统和希伯来传统融合而成的西方。这一时期以英法德美(有时加上意大利、加拿大以及其它国家)学人的美学论著,组成今世西方美学的主体。 今世西方美学的详细分期又是怎样的呢?这就与西方历史的分期和世界历史的分期相关联相绞缠。得从世界史讲起。世界史可以分为四大阶段。

博大app游戏平台

——《西方今世美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书社2020年版)绪论作者:张法出书社:北京师范大学出书社一、时空框架的两段三型今世西方美学中的所谓“今世”,指1900年以来至今,所谓“西方”,指由希腊传统和希伯来传统融合而成的西方。这一时期以英法德美(有时加上意大利、加拿大以及其它国家)学人的美学论著,组成今世西方美学的主体。

今世西方美学的详细分期又是怎样的呢?这就与西方历史的分期和世界历史的分期相关联相绞缠。得从世界史讲起。世界史可以分为四大阶段。

从2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公元前3000年前苏美尔文化和古埃及第一王国建设,为第一阶段,为人类漫长的原始文化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以四大文化(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和美洲奥尔梅克型的前玛雅文化为标志,是第二阶段,人类社会进入神庙文化。在公元前700年到前200年,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以希腊和希伯莱为代表的(包罗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在内的)地中海文化险些同时实现了“哲学突破”,即发生了哲学思想和理性思维。

印度以《奥义书》和佛陀为代表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中国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地中海文化以希腊哲学家、希伯莱先知和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为代表。三大文化形成了各不相同、独具特色的文化轴心。此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三大文化又衍生或影响了一批子文化,如中国文化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印度文化影响了东南亚;地中海文化又化生出三大子文化:西方天主教文化、东方东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

总的来说,此段的世界史,关联很次要,疏散是主流,各大文化基本根据自己的历史纪律独自运行,有自己奇特的信仰体系、哲学看法、思维方式、宇宙模式、历史纪律、社会范型、心理结构。这一疏散的世界史连续到17世纪。

这是第三阶段。人类历史的前三个阶段。

17世纪,现代社会在西方兴起,并向全球扩张,把疏散的世界史带进了统一的世界史。以前各文化都在疏散的世界史中根据自身的纪律运转,现在一切文化都必须在统一世界史中根据全球一体化的纪律运转。

各非西方文化都被西方文化强行拖入统一世界史,并在西方文化强大挑战中被动或主动地进入世界史。进入统一世界史以后的时期,是人类历史的第四阶段。如果把统一世界史的特征(像西人主张的)称为现代性(the modern)的话,由于现代性是由西方文化启动并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因此,现代性首先突显为西方文化的特性。

由西方文化动员的全球化即统一世界史的演进,履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同样也是西方现代文化生长的三个阶段:近代、现代、后现代。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现代性的近代阶段,从时间上说,如果不以整个世界史为工具, 而以现代性自己为论题, 那么, 现代性的近代阶段还可以向上追溯,从15世纪的文艺再起到17世纪,,是现代性的准备时期, 从17世纪起, 是现代性的生长时期, 即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扩张时期, 到19世纪末, 是近代阶段的完成期, 其标志是全世界基本上都成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世界被西方列强朋分完毕。近代阶段,从性质上说,由经济上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的法国和美国的大革命、思想上的宗教革新和启蒙运动、科学上牛顿、笛卡尔、达尔文思想所共铸。

萌起于19世纪中叶,主要应从19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60年月,是现代性的现代阶段,由经济上的垄断资本,政治军事上的帝国主义霸权争夺,思想上的现代派哲学和现代派文艺,科学上的现代物理学所组成。现代阶段是现代性的阵痛时期,它既体现为两次世界大战中作为世界主流的西方文化内部在朋分世界中的利益冲突,也体现在作为对西方扩张猛烈反映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生形成和与西方的坚持,还体现为各殖民地的纷纷独立,形成一个第三世界的气力。只有思量到这三种配景,现代阶段的现代性文化为什么是以这种形式而不是以其它形式泛起,才气获得一个更深刻的说明。20世纪60年月以后是后现代时期,从时间上细分,可以说,20世纪60年月(还可以追溯到50年月)是后现代的转折期, 以德里达的代表著作泛起为理论标志,以电视的普及为技术支持;80年月是后现代思想的扩散普泛期, 以詹姆逊大讲后现代为话语标志;90年月为后现代简直立期,以苏联解体为政治标志,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理论症侯,以互联网的普及为技术支持。

从性质上说,后现代阶段是以卫星电视和盘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和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形式,作为新时代的主潮,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的全球一体和文化的全球新构。以德里达、福柯、赛义德等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以影视形式、多媒体、摇滚乐、修建等为代表的后现代文艺,以冷战末期和后冷战的政治多极化等所配合组成。

由西方文化主导的现代性历程,把疏散的世界史组织成统一的世界史,近代伊始就面临着西方与非西方的关联,与西方差别的非西方在被西方引领和影响的同时,也对西方发生着影响,并随从近代到现代到后现代的演进而逐渐增强。如果只从近代到现代到后现代并以后现代来看全球化,出现的是西方文化自身演进的理路,而一旦从全球化来看后现代,并进而回溯到西方近代的起点。整个西方的现代性历程,就出现为一张虚实相生的图景。

西方为实,非西方为虚。近代时期,西方对非西方举行扩张、占领、压迫、教养的同时,也受非西方之虚的无形影响,这一影响逐渐加大,从无形到有形,在现代到达一个质点,20世纪以后,西方的科学(相对论和量子论)、哲学(法国的柏格森、英国的怀特海、德国的海德格尔思想)、艺术(种种现代 派艺术)都显着地有一种与非西方相汇通的特质。这一特质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在后现代到达一种高度,使后现代哲学(德里达、福柯、德勒兹等)奋起解构了西方中心思想,造就了西方思想(科学、哲学、艺术)无论在现象界还是在本体论上都与非西方思想有了基本点上的汇通。非西方的虚的一面与西方的实的一面的互动越发显着。

与此同时,互联网、卫星电视、资本、艺术、移民、旅游的全球流动,新世纪初。随G20的出现世界政治共治的刍型,加上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显出在世界上的经济气力和伊斯兰世界显出庞大的宗教气力,一个真正的多样性的全球化突显出来。从这一角度看,西方自身的演进是在与全球互动中的举行了,不思量非西方的因素,西方自身的特质就得不到一个很好的说明。

西方从近代到现代到后现代,正是从一个具有奇特性的西方性的文化走向一种与各其文化在汇通面越来越大、汇通点越来越多的历程。西方思想里内蕴着非西方文化的英华。作为西方文化一部门的西方美学,同样出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西方视角去看,是从近代美学到现代美学到后现代美学的演进,二是从全球化视角去看,是西方美学与非西方美学在相汇,非西方美学暗渗进西方美学之中,加速着西方美学的演化,并成为西方美学的因子。

后现代与全球化可谓一体两面,后现代是西方重新认识全球化的新的世界观,全球化在后现代思想的观照里,具有了新的性质。这一新性质改变了西方近代和西方现代对整个世界的看法。用这新的看法回望已往,整个西方美学的演进就有了差别的意义。

在这一新看法里,西方美学1900年以来的演进,包罗了两段和三型,从现代到后现代,两段是也。后现代又有两面:后现代和全球化,这两面又可说是两种类型,从类型的角度看,现代美学也算一型,从而1900年以来的美学演进,具有三型: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即在后现代/全球化时代偏重突出后现代思想的类型)、全球化美学(在后现代全球化时代偏重于彰显全球化的类型时)。

因此,今世西方美学是一种具有两段三型的美学。请注意,这两段三型并非如几何学之明晰,而充满着交织、牵扯、褶皱。西方现代性以来的历史分为三段(近代、现代、后现代),近代与现代的划界在19世纪末,对美学来说,近代与现代的划界可以很准确地划在20世纪的最初几年。这时,西方思想史上的四大事件召示了美学上的划界意义。

一是德国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梦的剖析》(1900)出书,意味着古典美学的基础——理性要遭到覆灭;二是德家哲学家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1900)面世,以抛开逾越现实的抽象界说、直接面临事物自己的新方法宣告了现象学到来,预示了厥后存在主义息争释学的思想风暴;三是英国哲学家摩尔《伦理学原理》(1903)的揭晓,该书对善的本质的批判,无异于一颗信号弹:美的本质也是无稽之谈!西方美学自古希腊以来最基础的基础——美的本质——在山雨欲来之风劲吹了十几年之后,即将被正式押上历史的审判台。四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当选法兰西学院希腊和拉丁哲学的学科掌门人,这意味着他关于有机生命和时间绵延的新看法为法国思想界所接受。更重要的时,今后不久,他的《缔造进化论》(1907)与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美学原理》(1902)一道推出直觉理论,法意两大思想家把已经酝酿了好些年的审美心理学潮水就推向热潮,这一庞大的学术浪涛以美即美感这一主题悬搁了、转换了、否认了古典美学以美的本质为基础思考方式,开启了现代美学的新局势。

随此之后,种种美学门户如逢春群花,相争竞开,斗艳争妍。与西方历史一样,20世纪全新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月左右,这时正是西方文化从近代转入现代的征兆期,1940年月,爱伦-坡泛起于文学,克尔凯郭尔闪耀在哲学,1857年波德莱尔出书《恶之花》,1863年莫奈展出《草地上的晚餐》,随着文学上的象征派和绘画上的印象派,种种现代思潮日益壮大。

不外,西方文化以自然科学为示范学科,只要牛顿不倒,现代思潮无论在个体领域取得何等辉煌的胜利,在总体上也只能处于支流职位。“青山遮不往,究竟东流去”,1905年爱因斯坦揭晓狭义相对论,1916年揭晓广义相对论,古典世界彻底瓦解。

因此,只有到了20世纪,现代思潮才成为时代的主潮。美学上,思想历程和历史时间更为合拍,因此可以把1990年算成西方的现代型美学正式登台,虽然有时候要回溯一下。从1900年开始的今世西方是怎样展开的?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二、总体格式的三面三类1900年以来西方美学由西方古典美学生长而来,西方古典美学指的是从古希腊到近代的美学,其开端的代表是柏拉图,其成“学”的代表是鲍姆加登,其巅峰的代表是黑格尔。这种比力涉及到一个与前面历史划分差别方式,即把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美学合为“古典”,把1900年以后的现代和后现代合为“现代”。

它建设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前三个阶段,西方文化显出了一以贯之的纯粹性,从古希腊到文艺再起,西方在疏散的世界史中保持了自己的西方性,在近代,西方在初入统一的世界史中,因其作为一种主导的气力,所向披靡,无所不能,在一种西方中心论的霸气中,保持着西方的奇特性。而在现代以后,通过与各非西方文化的对话加深,对各非西方文化的认识加深,在统一世界史的整体张力中不停地调整自己,西方文化不光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同时也深受世界的影响,开始真正在文化上融入全球一体之中,从而使近代与现代呈出了一种截然的对比。从文艺再起开始的焦点透视为特征的近代绘画,是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美术特性相一致的,而自塞尚以来的现代绘画,则站到了与各非西方绘画相汇通的基点上。

因此,世界史的划段是明白西方美学的一种基本配景,西方文化自身内古典和现代的划段是明白西方美学的又一种重要配景。言归正传,古典美学的大厦是由三个面组成的:一、美的本质。它源于古希腊人从现象后面追求本体的精神,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质,就能明白一切美的现象。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问道:我们称一朵花为美,称一位小姐为美,一个坛罐为美,一幢神庙为美……是什么使这些差别的事物成为美的呢?我们把这些差别的事物都称为美,一定有一个配合的工具使它们能够被称为美。正是这个配合的工具,是理论的思考工具。

寻得这个工具,并以它为基础来明白一切详细的美,这就是美学的任务。就是在这样的提问中,美学发生了。这种提问方式,看起来很简朴,其实不容易,它建设在、也只建设在古希腊的思维方式中。

古希腊人认为,在千差万此外详细事物后面有一个共相,一个本质。掌握住了这个本质,就能够说明一切详细的工具。用柏拉图的例子来说,现实中的床有有大有小有木做的有石头的有铁做的有单人床有双人床,但一旦明白了床的本质,就明白了所有的床,不管它是大的小的木头的石头的单人的双人的。

与古希腊人追求事物本质同样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界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界说就是关于事物的本质性认识。

区分现象与本质,认为语言可以明晰地表述本质,这两点组成了西方追求本质的西方模式。这一模式是与欧几里德几何学泛起相关的,几何学是抽象的(它的三角形不是任何现实中的三角形),又是普遍有效的(任何现实中的三角形都听从三角形定理)。欧氏几何由九条正义推出整个精致体系是一切科学的范本。

因此,柏拉图学院门口有一个牌子:非懂几何,切莫入内。正是在追求本质这一思维模式配景中,柏拉图才会在《大希庇阿斯》里提出美的本质问题。

有了柏拉图之问,西刚刚有了美学,理论家们通过对美的本质的追求,来明白种种详细的美。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1992出书以后数次再版《美学词典》说柏拉图是“哲学美学的建立者。”这一思路形成了西方以美的本质为焦点来研究审美工具的美学。二、审美心理。

它源于西方人对人体心理作几何学式的知、情、意划分。知,研究真,与之相应的是逻辑学;意志与善相关,与之相应的伦理学;情感呢?也应该有一门学科,这就是美学。

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当德国的鲍姆加登(A.G. Baumgarte,1714~1762)1750年出书《美学》,他用Aesthetica(美学)这一名称作为自己著作的标题,是为了实现、也确实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为美学这一学科命名。鲍姆加登不是因为写了一本好书,而是因为为书取了一个好名,而成为“美学之父”。

柏拉图以一种天才的提问方式使西方有了美学,鲍姆加登以一个恰当的名称为西方美学举行了“成人仪式”。鲍姆加登的基础之一就是主体的知情意结构,他对美学的界说之一是: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科学。西方的知情意结构引出的是以审美心理为主体和焦点的美学。近代以来好些美学家都是从主体立论来叙述美学,从英国和夏夫兹伯里到德国的康德是这一偏向上的典型代表。

三、艺术。它源于艺术观点在西方的演变史。希腊文中艺术一词是techne(武艺),体现出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绘画、修建是艺术,成衣和剃头的技术也是艺术。它们都遵循一定的纪律、规则和技巧。

在中古,艺术既包罗几何、天文这类雅致的自由艺术,又包罗各行各业工匠的粗俗艺术。托塔凯维奇的《六观点史》讲了艺术一词在古代和中古的庞大演化,文艺再起时代,修建、镌刻、绘画、等开始了脱离技术和科学运行,到18世纪,查里斯·巴托(Charles Batteux 1713~1780)《论美的艺术的界线与共性原理》(巴黎,1747)把绘画、镌刻、音乐、舞蹈、诗歌(诗在包罗戏剧),以及修建(与衡宇技术但突出艺术)和雄辩术(与语言技术相连但突出艺术)与技术和科学相区别,称为beaux art(美的艺术),被普遍接受。

七门艺术既同为艺术,就应有该统一的性质,就是追求美。由此形成了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工具的美学,又称为艺术哲学。这一理路经法国百科全书派,德国的谢林《艺术哲学》和黑格尔《美学》获得定型。

古典美学的三面是以三套逻辑来运作的,第一面主要依靠现象-本质模式,从美的本质到各种详细的审美现象。第二面主要运用主体-客体模式,把美的客观类型与美的主体感受不行支解地联合起来。第三面主要构架于艺术分类体系,把艺术门类与审美类型及其历史生长联合起来。美学三面本有差别的缘起凭据,在逻辑上又相互交迭,难以整合。

美学家们总是凭据自己的知识配景和学术气质,或者主论美的本质,或专究审美心理,或重在艺术哲学。但这三类之为美学又在于它们都以美的本质来统帅自己的体系。

古典美学的三面充满矛盾,本在寻求完美之路。当整个文化结构从古典转入现代,美学一定会起大的变化。

从古典美学的三面这一视点来看1900年以后的美学,可以发现,之后的美学没有美的本质这一面。在这一转变的历程中,较为显着的,可以看到心理学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拒斥和转换,自然主义美学在现实和艺术中对美和美感的泛化,分析美学以及其它美学对美的本质的致命攻击……分析美学在摧毁美的本质的同时,又破旧立新地推出了一套美学方式,即对美学中的所有关键观点举行分析。因此可以说,1900年以后的美学,形成了观点分析、审美履历、艺术哲学的新三面。

后两面从观点来说没变,从内容来讲已变,都不是先得出美的本质,然后再运用到审美履历和艺术之中,而是从审美履历和艺术自身立论。因此是名称未变而内容和面目已变,可称为“新”。西方今世美学新三面的特点就是:无中心。古典美学无论何等庞杂内蕴着几多矛盾,都可以用美的本质将之统一起来,而一旦美的本质被否认之后,美学中原有的或新出的部门或类型各自独立或自愿组合。

于是可以看到,从审美心理学自身出发,建设起来了一个个的美学原理体系:实验心理学的,思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的,花样塔心理学的……从艺术哲学自身出发建设起来了一个个美学原理体系:形式主义的,结构主义的,原型品评的,体现主义的……也看到把审美心理与艺术哲学联合在一起建设起来的美学原理体系:如现象学美学,分析美学……还看到把分析美学、心理美学、艺术哲学联合在一起的美学原理体系,如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迪基《美学导论》……这样一来,当把20世纪美学与古典美学的原理体系加以对照的时候,可以说,古典美学的美学原理体系是一种具有中心性的三面美学(即都有美的本质),而20世纪的美学原理体系则是一种没有中心性的三面美学(观点分析美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哲学),无中心造成了美学的多样性。在一定的意义上讲,今世西方美学已经逸出的西方的区分性美学而汇进到非西方的交汇性美学。

西方美学在古希腊由柏拉图奠基之时,面临的是天地人各个领域的美,如形体的美、形式的美、制度的美、理式的美……且把这种任一领域的美都可以被纳入进来的美学称:交汇性美学,而到近代美学成为一门学科,是受整个西方近代文化中学术体系的区分性而来的。把美从由真善中区分出来而有了美学。

美学,从主体上来讲,来自于与功利的外在感官差别的超功利的内在感官,从这一点看,英国的夏夫兹伯里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具有奠基的意义;从客体上来讲,来自于与功利的现实差别的超功利的艺术,从这一点看,法国的巴托对艺术哲学的建设具有奠基的意义。由美的本质而到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到客体的艺术体系,组成了美学的西方特性。也可以说,具有统帅的美的本质,由美的本质而来的审美心理(如康德美学),或由美的本质而来的艺术体系(如黑格尔美学)。

组成了西方美学的基本面目。且把这种由区分性而来的美学称之为:区分性美学。全部的非西方美学都是交汇性美学,非西方的交汇性美学与西方古希腊的交汇性美学的差异在于,古希腊的交汇性美学是由美的本质所统帅的,而非西方的交汇性美学是没有美的本质而存在的。

而1900年以后的西方美学,在形成新三面的同时,一种对区分性美学的突破呈显了出来。这首先体现在美国的自然主义美学,一方面(在桑塔耶纳那里很突出)把功利性的快感加在审美心理之中,另方面(在杜威那里很显着)把功利性的生活之美加在审美客体之中,然后,体现为由中欧和北欧的工业美学/技术美学/设计美学,以及波其到整个西方非艺术领域的美学。

正是在这一方面,西方美学突破了近代美学模式,而与非西方交汇性美学有了一个汇通。然而,这一向非西方的靠拢,在险些整个20世纪都没有获得美学主流的认可,西方美学主流仍是在区分性美学的路上按西方的方式深入和扩大,直到20世纪末到新世纪,交汇性美学有了面上的扩大和质上的提高,特别体现在生态美学、身体美学、休闲美学、生活美学这些新兴的美学门户上,这些门户的协力正在从本质上改变了西方美学的基本结构。

从这一新的结构来看, 1900年以来的美学不光出现上面所说的新的美学三面,而且还出现为新的美学三类。美学本有区分性的一面,体现为以西方有一个美学原理为主的美学话语,又有交汇性的一面,体现为非西方为主的没有一个美学原理的美学话语,如什么居室之美、衣饰之美、科学之美、道德之美、性爱之美……这些逸出超功利的美感和逸出超功利的艺术的形形色色的美,在西方近代美学之中,一是仍为美的本质所统领,因为美的本质决议一切美的详细现象,二是在统领的同时要强调,这些美是不纯粹混杂的美,因此应当被排挤在美学原理之外。而在20世纪没有了美的本质。

不光在区分性美学中的三面无所谓崎岖,而且本处于边缘职位的交汇性美学由于没有了美的本质的统管、摆设、定位,也无所忌惮地纷纷崛起和任意招摇:技术美学、情况美学、都市美学、广告美学、公共美学……这些形形色色的交汇型美学虽然在险些整个20世纪遭到区分型美学的严格排挤,然而在20世纪末和新世纪以后,特别是通过与今世文化精密关联的生态、身体、景观、设计、生活,突然显出自己的庞大声势。而这一声势的后面,正是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里西方和非西方的交汇。交汇性美学在西方崛起。

使得西方美学除了三面之外,又出现为三类。类型之一,是作为美学正宗的学院美学。美学是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学科,与教育机构相关,正像19世纪黑格尔要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开出自己的美学课一样,大学之为大学,必须开出自己的美学课程。

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联合而发生的美学课本,既满足于实际的教学需要,又推动着体制上的学科建设。因此,美学既然是一个学科,也是一门课程,一种尺度型的美学原理在这双重的需要下,被一本一当地写了出来。大学处在社会和文化的情况之中,学院式的美学原理固然会受到今世的哲学思潮和美学思潮的影响,可是作为教学和学术之一部门,学术体系和机构天性都市更多地从学科的角度,而不是从思想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置惩罚美学原理。因此,学院美学是以美学原理课本为特征的。

无论在大学的课堂上讲什么类型的美学(语言分析的、审美心理的、艺术哲学的,或其它的),都要从美学原理的角度对美学予以组织和讲述。因此,所谓学院美学就是以课本的形式出现出来的美学。类型之二,是门户美学。

1900年以来西方哲学的每一次巨流,都激起了美学的浪花,泛起与之相应的美学门户。从这一角度看,今世西方美学出现为门户美学。在古典美学中,如果要看出门户,只能用两种大的框架,一是时代,二是国别,就时代说,有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再起。

文艺再起以后的生长,才有了以国别标志的民族性的差异,于是有英国美学、法国美学、德国美学……1900年以后,在种种思想的激荡中,在美学与文化的互动中,美学门户开增多起来,如果说,学院的课堂教学相对地需要稳妥,那么,门户则更讲创新和更需先锋。这样,今世西方美学的演进主要体现为门户美学。因此,不是把美学归为几面,而怎样划分门户,如何理顺各门户之间的庞大关系,成为梳理今世西方美学的枢纽和关键。

从门户的角度梳理今世美学,可以从两种角度或两种方式举行,一是从门户性质自己归类,二是从美学思想的演进归纳。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交迭绞缠的。前者是为了从门户自己来说明门户,后者是为了从美学理论来说明门户。

本节主要是为了说明美学门户的门户性质,因此根据前一个方式对门户举行归类。下一节讲述今世美学的举行演变时,就需要以后一种方面举行了。

今世众多的美学门户,可以归纳为如下的巨流:一、心理学美学。包罗实验心理学美学、思辨心理学美学(距离说、内摹仿说、移情说、直觉说等等)、精神分析美学、花样塔美学……这些学派的一个配合特点,就是把美学问题看成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而且通过心理学研究来予以明白和掌握。二、分析美学。

包罗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分析美学和以后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美学。前者从观点与世界的对应性来清洗美学理论中混入的无意义的非理论语言,后者以用法即意义的语境原则来研究如何使美学话语与审美现实举行真正的对话。三、自然主义美学。

它包罗自然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新自然主义美学、后实用主义美学。它们的配合特点是不作任何先验的预设和绝对的划分,而从所有的相关的自然现象和履历现象中来总结归纳综合人类的审美纪律。

四、形式-结构美学。它包罗德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法形式主义、英美新品评、捷克结构主义、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国和美国的解构主义。

这些门户的配合特点是从客观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形式结构来研究美学问题(恰与心理学美学站在对立的态度),它们或从外在找出形式,或从深层探询结构,有的认为寻找深层结构是第一重要的,有的又认为深层结构基础不存在。五、现象学美学。

它包罗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品评。这些门户都是从直接面临事物自己这一现象学“本质直观”出发来看待审美问题的。

只是根据各自门户自身的特性,对这一基点有差别的明白,又从中引出差别的理论体系而已。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它包罗以卢卡奇为代表的前期西马美学,以法兰克富学派为代表的中期西马美学和以詹姆逊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后期西马美学。

前者是从一种整体性哲学对资本主义审美文化的的批判,中者是以一种反总体性哲学对后工业社会审美文化的批判,后者是从一种全球语境对西方主导审美话语的批判。七、后结构-后现代美学。后结构美学由对结构主义的叛逆而发生,显出与结构主义有基础性的联系,体现为多种类型,德里达式,福柯式、德勒兹式、拉康式……后现代与后结构具有相同的思想性质,但离结构主义远一些,从非结构主义的偏向进向这一思想的,也有多种类型,有利奥塔型、波德里亚型、詹姆逊型……八、后殖民主义美学。

它包罗一切从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关系为基础进而深入到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来考察美学现象的论著,赛义德、斯皮娃、霍米·巴巴、范农等是其主要代表。后殖民美学第一次从工具方的关系来思考美学问题,使后现代美学全球化化了。九、新神学美学。

它包罗一切从现代神学和后现代神学的原则出发来研究审美现象的论著。马利坦是一种神学美学,巴尔塔萨对神学美学的体系化作出了孝敬,从思维模式上说,海德格尔也具有很强的神学美学神韵。新神学美学总是要把审美现象与那隐匿起来的上帝联系起来,使审美走向一种终极眷注的显启。十、新世纪美学。

新世纪成潮的一些美学门户,包罗生态型美学、生活型美学、身体美学、形式美学、新实用主义美学……生态型美学中又包罗情况美学、生态品评、景观学科。这些美学门户之间,关系或密或疏,有一个配合的特点,就是阻挡从艺术美学的美学原则来看待美学问题,力争突破艺术美学的原则,高扬美学与社会自然文化的本然关联,因此,这新门户都是对区分性美学举行突破或举行批判的。交汇性美学。

在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科学思潮相关的美学门户中,有的写出了自己的美学原理体系,有的没有,写不写美学原理,是从哲学门户的思想的需要,而不是从美学学科的需要。各门户美学举行的是思想冲锋,不管其写出过还是没有写出过美学原理的,它们对西方美学的生长,都起着主要的推行动用。类型之三,是文化美学。

美学,作为学科,面里有许多部门和边缘,作为领域,关联到宇宙中方方面面。当美学学科主要以(语言分析、审美心理、艺术)三面和种种思想门户的多面来展开自己,而美学又是无中心的时候,三面之中和门户之中以及三面之外和门户之外的许多因素,就按自己的内容、气力、方式来展开自己了。这在内外的激荡之中,不光交汇性美学显出自己的特点,区分性美学也出现自己的新质。在区分性美学所注重的艺术规模里,有修建、美术、文学、戏剧、影戏、电视等,而这些艺术门类,不仅是与美相关,另有其它的关联,好比,修建与一整套的技术法式相关,美术也与一整套的技术规则相连,文学与语言相关,影戏与高技术的规则有关,而这些艺术门类除了有美学角度之外,更主要的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以及这套体系与整个文化中的其它领域的关系,如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关系。

由于各门艺术与诸多领域的多种关系,更主要的是它们在社会需求中的职位,决议了其在教育机构中的规模巨细和层级的崎岖。教育机构在对诸多方面的综合思量之后,得出了一所大学的院系结构。在一般的大学机构中,文学因语言相关,而形成一个独立的院或系,修建以其大量的技术内在而形一个独立的学院,美术以绘画为中心组成一个独立的学院,影戏以其特殊的技术法式组成独立的学院,另有戏剧,电视等等,都是根据这一纪律形成自己的机构实体,但不会建立一个在这些之上的美学院;相反,美学只是在哲学系下面一门课程,同样只是在文学、美术、修建、戏剧、影戏、电视院系下面的一门课程。由此,可以看到美学与各门艺术之间一种关系,差别于学术体系的层级明白的逻辑结构。

这样,一方面是美学在艺术的维度上把自己展开为各门艺术,另方面是各门艺术按自己的主体逻辑展开,美学成为其展开中的一个偏向。这里出现了学术体系层级之间的相互绞缠。在这一矛盾的关系中,美学如何从美学自己的角度去叙述各门艺术和各门艺术如何从门类态度去讲这一艺术门类的美,成了一种磨练学术智慧的绞缠。

这不光体现为美学与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难题,也出现为美学自身的难题。美学,除了与艺术相关,还上与哲学,下与生活,广与宇宙相关。正因为后两个相关,形成了交汇性美学。

在20世纪以前,区分性美学好比黑格尔的《美学》,一方面从美学的广度出发,把从人之前的宇宙演化、自然世界、生物进化都纳入美学叙述之中,但另方面又从美学的学科出发,把这些认为是美的低级阶段而排挤在他的美学体系之外。艺术之外的生活与宇宙,虽然在学术体系中有其相关的学科举行研究,但对这些工具的研究基本上是与美学无关的。然而,20世纪以来文化的演化,特别是两个方面,一是都市化历程、商业化历程、消费化历程在世界上的普遍化,二是前言的不停革新,从印刷前言为主到以电子前言为主,1920~30年月以来广播的普及并入主文化的中心,1950~60年月电视的普及并入主文化的中心,1990年月以来电脑的普及并入主文化的中心,使得艺术以外的诸多领域,与美关联突出了起来,在美学上,它首先体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美国的自然主义对美的泛化,然后体现为从法国起源而漫向西欧的后现代思潮对各领域的相互买通。

这样,艺术之外的宇宙人生诸方面的领域,不光与美有力地关联起来,而且与大学的学科建设有力地关联起来。一方面在美学以外的学科,不停冒出“美学”来:技术美学、情况美学、公共美学、广告美学、信息美学、电脑美学、数码美学、赛博美学、……另方面美学内部也力争重构美学,以把艺术与艺术之外的美综合起来。在北美,美国学人舒斯特曼(R. Shusterman)的《实用主义美学》(1992)要把意识形态,通俗艺术,拉普音乐,身体美学,都放到美学内里来;在西欧,德国学人韦尔施(W. Welsch)的《重构美学》(1997)认为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个审美化之中,因此,要重构一门“逾越传统美学的美学”,将“诸如日常生活、科学、政治、艺术、伦理学等等”,“方方面面都席卷进来”。

这种方方面面都组织进来的美学,实际上成了一种泛化的文化美学。这是一个很是庞大领域,这里临时把它与学院美学和门户美学区别开来,称之为文化美学。

这是一种要让突破艺术的界限而走向社会、自然、文化的美学。文化美学是交汇性的,这里的交汇不光是艺术之外的各领域的交汇,而且是不分艺术内外的各领域的大交汇。

这样,西方美学出现为三大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甚至相互绞缠的类型:学院美学(恪守着西方的区分性美学),门户美学(既有区分性美学,又有交汇性美学),文化美学(完全是交汇性美学)。今世西方美学的三面和三类,是两个差别的角度,三面是从西方古典美学与今世美学的承与转来看。

是从历史看今天,三类是从今天自身来看,出现的是今世西方美学奇特的面目和演进偏向。三、美与美学的用法幻化今世西方美学的三类中,学院美学虽然是为教学而存在,但也受到各门户的庞大影响,不少著名课本,就是以门户的理论为基础编出来的。文化美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门户美学的进一步生长。

因此,今世西方美学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门户美学。如果说,古典美学三面都是由美的本质来统帅,从而显出了一元论的特点,那么今世西方美学十大巨流,在失去了美的本质的向导后,各有自己的出发点和运思方式,从而显出了多元化的气势派头。这种多元,是没有统一逻辑的多元,是无法通约的多元。把十大门户称为美学门户,是因为在写美学史,但它们自己并纷歧定会这么称自己。

好比,凭什么把结构主义说成是美学?凭什么把花样塔心理学的视知觉研究说成是美学?要明白各门户与美学的关系,必须先明白20世纪西方由美的本质消失而来的另一重要现象。这一重要现象包罗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可以被美学史家归入美学的著作究其本意并非为美学而作,这一现象本是各非西方文化的普遍现象(好比在中国,《文心雕龙》《书谱》《林泉高致》被称为美学),也是西方古典文化中存在的现象(如《诗学》《修建十书》《拉奥孔》被称为美学著作),但这一现象在20世纪特别显着,这一倾向的进一步生长,就造就了第二方面,这就是1960年月进入后现代以来,美学体系性著作的实质性消失。就是一些看起来象是具有体系性的著作,如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1960)、阿多诺《美学理论》(1970),巴尔塔萨《荣耀:神学美学》(1961~69),细而察之,不光不是体系性著作,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反体系的著作。自柏拉图以来,从美学角度写的体系性的美学著作,本就是西方美学的显著标志。

20世纪头50年现代美学在努力重建美学时,也在力争而且确实在1950年月推出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体系性著作,如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的《审美履历现象学》(1953),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1953),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的《走向科学的美学》(1956),花样塔美学家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1954)……而一旦体系性的著作消失之后,西方美学就给人以零落之情形(这一情形要新世纪美学崛起之后才开始了新的转机),到可是,从体系性著作的消失和美学不以美学的形式泛起只是今世西方美学只是一个方面,是从历史的延续性方面,如果从另一个方面,从美学一词的使用率看,西方美学不光没有消失,反而充满勃勃生机。在1960年以来的西方人文科学文献中,无论你读那一方面的著作,哲学的、历史的、宗教的、文学的、美术的、修建的、生活的,无论是这一学派的,还是那一学派的……随时都有“美学”一词蹦将出来。好比: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詹姆逊说,他要建设一种关于第三世界文学的认知性美学;后殖民理论代表赛义德在其著作中,一再将“美学”与政治、军事、经济等观点并列,并时常说,他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的;在1990年月出的宗教概论中,这样写道:希腊人对人类的孝敬是哲学与美学;在新近出书的《视觉文化读本》的三篇导言里,第三篇就是以“美学”为标题的;英国美学学会的刊物《美学杂志》和美国美学学会的刊物《美学与艺术品评》仍在一期一期的出书,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美学学会定期召开学术集会……因此,190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消失或隐匿的只是“美的本质”,而不是“美”这一词汇,1960年月以来,零落的只是美学的体系性著作的泛起率,而不是美学一词的泛起率,一旦我们从美与美的本质,美学一词与美学著作这二者关系来看待问题,就能剖析出20世纪美学与古典美学的基础差异。这个差异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全举世化的进一步来往中,西方美学向非西方美学的靠拢。

在世界各文化中,每一文化都有美,都有美字,都有关于美的言论和论及美的文字,但只有西方形成了美学,因此可以说,西方是(因其区分性原则而来的)有美有“学”的美学,即有一个美学学科;各非西方文化是(因交汇性原则而来的)有美无“学”的美学,即其美学话语并未形成一个美学学产。这正如只有西方文化形成了焦点透视的绘画,而各非西方文化都是散点透视的绘画一样。随着现代社会在西方兴起和向全球扩张,把世界种种文化都带进了统一的世界史,西方文化要面临的是各个文化的统一性和互通性问题。

190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特别是196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没有体系性的美学著作,只见美学一词的四处游走,随处泛化,这正是各非西方文化美学自古以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一角度看,西方美学正好把自己摆到了一个与各非西方文化的美学更能相互明白,更易相互汇通的位置上。在这一意义上看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的演进,岂非不行以将之视为世界本体结构的变化,西方中心的消解,具有全球化新看法重构在美学上的反映?1900年以来西方美学的演进走向与各非西方文化美学的相似,是与西方古典美学比力而言的。

把1900年以来西方美学与各非西方文化的美学相比力,二者又有差别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各非西方文化,由于从未有过西方式的美学,也就是说,是有美无学的美学,因此,是“美”字随处泛起;西方由于是有美有学的美学,从而是“美学”一字随处泛起。二:正因为非西方文化是有美无学,因此“美”的随处泛起是与不行言说的文化的大美相关联,很难看出其详细的运行结构,以中国为例,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盛情识》收集了中国文化“美”字的种种用法,及可以训为“美”的字。仅看看“美”的用法: 一,饮食类:美食、鲜味、美洒、香美……所有吃的都可以为美。二,器物类:美物、美金、美剑、美珠、美玉、美珥、美衣、美锦、美裘、车之美、车服之美、车席之美、纤美、黼黻之美……三,修建物类:丹漆雕几之美、宫室之美、台之美……四,动植物类:角之美、羽之美、翼之美、枝叶之美、柯之美、(马)艺之美、美木、草木之美、瓜之美、美禾、美麦、谷之美、种之美、稼之美…… 五,天地山川类:美景、天地之美、山林川谷之美、山川之美,土地人物之美、丘壑之美、林壑之美、泉石之美、壤地之美、肥美、美田、美池、清夜之美……六,政治类:美政、美治、美化、民俗之美、美俗、美日、美官、百官之美、匹夫之美……七,人物自然性:玉人、尤物、美妾、美女、美少年……八,人物社会性:清雅之美、奇逸之美、美士、美贤、才之美、美才、美材、性质之美、美质、智慧之美、人智之美、才艺之美、学之美、御马之美、书之美……九,心理类:人情之美、身心之美、心之美、宽容之美……十,业绩类:祖先之美、功之美、名誉之美、声美、隽誉、美号、美称、隽誉、虚妄之美、行义之美、行之美、美行、继好息民之美、刊刻之美、美谈、美事、美选、志节之美、九德之美、内美、义之美、和之美……十一,伦理类:先君之法之美、至美之道、先王之道之美……十二,语言类:美言、言之美、语之美、美说、说之美、美话、诗之美、赋之美、雅颂之美、文之美、文翰之美、辞之漂亮、词之美……十三,音乐类:响美、哗嚣之美、美音、美声、击筑之美、曲之美、歌之美、讴之美、舞之美……  由上可见,“美”字的泛起,并不是美学逻辑路径的表征。

对非西方文化的美学总结也不能以“美”的泛起与荟萃来举行。而西方由于有过美学,从而每当“美学”一字泛起的时候,却总是美学的一种逻辑显现。凭据西方的美学传统,可以知道,“美学”一字的使用,是与如下的逻辑老例相关联的。一:根据美学的界说之一,美学是与感性事物相关的,因此,通常谈到感性事物,都可以使用美学一词,在本雅明的著述中,可以看到什么“政治的美学化”,什么“日常生活的美学显现”,等等。

在本雅明所叙述的文化现象中,你再也找不到比用“美学”一词更恰当、更传神的词汇了。二:根据西方美学传统,艺术的目的就是追求美,因此,所有关于艺术的理论都可以说成是美学。虽然现代以来,没有一个美的本质去统帅各门艺术,但各门艺术的理论话语还是可以自称或被称为美学。

例如,接受美学,原来是一个纯文学的理论,可是却自称为接受美学,无人异议。巴尔特、托多罗夫、惹内特、格雷马斯等人将结构主义理论运用于文学,他们自己不称自己的研究为美学,但有的研究著作将之命名为“结构主义美学”,被研究者无异议,读者也无异议。由于有西方的传统老例,任何读者一看到这些词,都能够由言入意,心领神会,无须解释。

三:根据西方传统,真善美是掌握世界的大类,与真相关的是逻辑学(知识、理性),与善对应的是伦理学(道德、意志),与美关涉的是美学(情感、感性),鲍姆加登就是以这一思路建设美学的,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强化,组成了西方理论话语的三大划分老例,我们看到,理论家们在并列大类的时候,会用什么“理论的、实践的、美学的”这样的词汇。在哈贝马斯的话语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使用。四:在西方的学术话语中,美学是一个或许念,虽然要界定清晰较为难题,但它的归纳综合性在许多时候却比用其它词汇更有效。

在萨伊德的著作中,常将美学一词与政治、经济、执法等词并列,去形貌西方对东方的侵略和影响。他的“美学”一词既指艺术作品,还包罗游记,通迅报道、日记、杂感等与感性感受相关的工具。这里美学一词具有其它任何词汇都难以替代的利益。

因此,现在西方,美学一词虽然随处游走,但又有理可依。虽然有理可依,但又难以成学。因此,190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呈出一种奇怪的现象:美学,作为词汇随处存在,繁荣富强,作为学科,却呈显凋零。

我们基本看不到美学,而又到处都看到美学。而到20世纪末和新世纪初,当生态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设计美学全面地高扬,而大踏步地走向交汇性美学之时,西方美学开始喊出了美学再起的口号。

以上的对今世西方美学特征的梳理,组成了对这明白和掌握的基本方式:一,从“美”和“美学”一词的用法中去体会西方对美学的深层明白。二,新三面和新三类去出现美学的图景。三,更主要的是在整个的图景中突出门户的演进,四,从西方与世界的互动和西方美学自身的演进逻辑,看到交汇性美学在西方的日益高扬。

从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可以进一步从史的角度去梳理今世西方美学。四、行进演变的多样绞缠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在1900年出书是很有意思的,它既有整个分析哲学的配景,又预兆了维特根斯坦的泛起,显出了20世纪美学从一开始就刻意直面美的本质问题,并彻底解决它。

虽然分析美学自认为解决了美的本质问题,其实它仅是从西方知识论的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看到各大门户都从方法论上或明或隐地质疑着美的本质,组成了20世纪西方美学不谈美的本质的大局,但这类质疑直今还没有取得逾越知识论的成就。因此,虽然这一问题从20世纪初就显作声势,但基本并未在20世纪初组成一个时空集中雄伟景观。从总的势头看,1900~1915年是审美心理的时代。

这时期的美学在美的客观本质失落伍,想在审美心理中重建基础,纷纷探索人如何通过一种心理手段使主体成为审美主体和使工具成为审美工具的。距离论、伶仃论、直觉论、内摹仿论、移情论、抽象论等多种理论是审美心理时代的硕果。当这块土地被精耕细作,再难提高产量之后,1915~1950,美学的主潮就从转为艺术形式的时代。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

世界之美纯粹地典型地体现在艺术上。美的本质消散之后,人们便在艺术形式上去建设艺术的本体。以德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法形式主义、英美新品评为主流的形式派一心要说明的是:第一,形式如何从自身生成为审美工具的;第二,艺术史是怎样纯是审美形式的演变史。审美心理的时代和艺术形式的时代是古典美学三面中美的本质一面消失之后,其余两面在新朝代的生长,它们各自从自己的领域去填补美的本质的空缺。

对审美心理时代的各派来说,是“美即美感”;对艺术形式的各派来说,是“形式即本体”;另有摧毁美的本质的分析哲学所提倡的语言分析进入到美学的术语体系举行的分析运动;不从其“破”而从其“立”来说,三者都在做重建中心的事情。而这重建是建设在美学原有的基本结构和丰盛土壤上的。

从美学的角度,很容易认出其时代的标志意义。但把眼光放宽一点,1900~1950是旧的美学完全破灭,人们纷纷寻找新的支点的时代,学说迭起,门户繁多,在各自凭据自己的配景、气质、方式举行多途径的探索中,而这些探索又显着地受到美学基本结构的制约和暗引。从四个主要门户发生了四个对美学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域,即形式主义的“形式”,体现主义的“体现”,精神分析的“隐喻”和存在主义“荒唐”。从这四个领域,可以看到今世西方美学的四个基本方面和四个基本条理。

从这四个领域所包罗的富厚内容的矛盾,还可以体会到西方今世美学何以从现代美学向后现代美学的转化,因此,这四个领域可以说是形成今世西方美学中的现代美学的基本结构。它使现代美学从这四个门户向其它门户扩散。也使其它门户向这四个门户汇聚。

在这一基础之上,1950~1960是西方美学重建体系的时代,各家各派,如自然主义美学、花样塔美学、象征符号美学、原型论美学、现象学美学,等等,都想在自己所寻得的基点上,建设完整的美学体系,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其中 最典型的代表是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在艺术哲学上的成就,杜夫海纳《审美履历现象学》在把审美心理和艺术体系联合起来的业绩,以及弗莱《品评的剖解》综合东方和西方而来的视野,如果不受时间的局限,而从理论逻辑上讲,还可以把迪基从20世纪70年月一直写到90年月的《美学导论》算进来,显示综合美学史与美学理论而建构体系的功力。如果把这一时期的结果与古典美学的范例作一比力,那么,《审美履历现象学》相当于康德《判断力批判》,而《情感与形式》加上《品评的剖解》相当于黑格尔《美学》。而《美学导论》则是既有分析哲学的新路,又有把区分性与交汇联合的新途。

从20世纪始,西方的思想模式体现为一种与古典差别的深度模式,其典型代表,先有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与意识,后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存在者。无意识和存在是基础性,决议着意识和存在者,但又是不能用语言来说清楚的,因此有弗洛伊德对隐喻的重新解释,有海德格尔对古典界说方式的批判。

1960年月结构主义兴起,用语言和言语复现了与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相同的深度模式,但却用明晰的语言讲清楚了与无意识和存在同质的语言是什么,从而也讲清楚了作为深层结构的语言与作为表层现象的言语是怎样一种关系。这样,现代思想取得了一种明晰的而且是科学的理论表述,可以说,结构主义是现代思想基本结构的最后完成。因此,结构主义成为了现代思想的巅峰。

由此,可以说,从1900到1960年月是西方美学的现代时期,这个时期纷繁庞大的种种门户所展现和言说的美学现象,可由五个方面(或曰条理或曰场极)予以一种整体掌握,一是美的本质被否认,并在这否认中生出了分析美学。二是美学原来两面(审美心理和艺术)的新变,由一和二发生了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迭的美学面相:观点分析型美学,审美心理型美学和艺术哲学型美学。

三是四大领域(形式、体现、隐喻、荒唐)结构的形成。四是由四本著作代表的美学体系实绩,五是现代思想结构(无意识/意识,存在/存在者,语言/言语)的完成。然而,1960年月既是现代思想和现代美学的巅峰,又是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1960)代表了现象学的后现代转向,阿多诺《否认的辨证法》(1966)象征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的后现代转向,拉康在1966主持讲习所所作的一系讲演以及厥后德勒兹和卡塔里合著的《反俄狄甫斯情结》(1972)显示了精神分析的后现代转向,德里达1967年揭晓的《语言文字学》、《写作与差异》、《声音与现象》标志了却构主义的后现代转向。这四大西方思潮的转向共汇一种后现代突如其来的洪涛。1960年月以后,只管结构主义转成声势浩荡的符号学而继续向各领域推进,可是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已成定局。

要对现代美学作一总的归纳综合,可以分为如下四期:一,滥觞期(1850~1900),这是现代美学的开创期和处于支流时期;二,生长期(1900~1950)这是现代美学成为主流时期,也是现代美学领域结构的形成期;三,巅峰期(1950~1960),这时现代美学完成了自己的体系结构;完成/转折期(1960~1970),这时既是结构主义兴起大盛,完成了现代思想的结构模式,同时又是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时期。前面说过,1960年月以后,也就是进入后现代以后,今世西方美学体现为体系性著作的消失和美学一词的兴盛相对照,因此,对后现代的美学掌握,也同样要以门户作为基本框架,首先有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标志了西方思想从现代向后现代转折。

被学术史家认为后现代的主要代表,德里达、福柯、波德里亚、德勒兹、拉康,都是由后结构中出来的。它们的思想组成了1960年月以来美学思想重要的一翼.。然后有后现代门户的泛起,虽然后结构已经运用后现代的方法并彰显了后现代的思想,但它们并没有运用后现代这一词汇。

这里的后现代门户是指专用后现代词汇来讲述后现代思想的那些代表人物,主要是利奥塔、后期的波德里亚、詹姆逊。后现代派可以姑称其为小后现代,与作为一个时代称谓的大后现代派形成对照。如果说,后结构代表了西方思想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那么,后现代门户则使后现代思想普遍化了。

法兰构富美学也在后现代中获得彰显。法兰克富学派对卢卡奇的总体性的否认,已经意味着西马要走向后现代思维。在1940年月去世的本雅明,被认为是后现代先驱之一。马尔库塞对后工业社会的批判,阿多诺对总体的否认,都闪耀着后现代精神。

解释学包罗了多方面的内容,既是现象学的后现代转向,也是旧解释学的后现代转向,还是美学主潮自19世纪以来从作者中心到20世纪上半期的作品中心到1960年月以后的读者中心的转向。以后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美学,以用法即意义和家族相似来重释美学基本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方法。在后现代大潮中,后殖民主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以赛义德《东方学》(1978)开始成潮的后殖民理论,因斯皮娃克和哈米·巴巴等的加盟而声威大震,把本在西方内部热闹的后现署理论运用于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从而使后现署理论有了一个全球化的视域。西方文化为什么要走向后现代,后现代的意义究竟何在?只有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能更好地明白。

尔后殖民理论则把我们引向了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视域。从全球视域来看,新神学美学与后殖民主义一样具有重要意味。后殖民主义从消解西方和重思东方来通向一种全球性的真谛,而神学美学则从一个隐匿而统一的上帝来思想具有全球意义的美的本质问题。

这样后殖民和神学美学都把后现代美学引向真正的深入。正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特别是在新世纪以来,生态型美学、生活型美学、身体美学、形式美研究……正从方方面面攻击着西方美学的焦点——艺术美学原则——显出了今世西方美学的另一种转折。回望世界,非西方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都没有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到鲍姆加登到康德和黑格尔所建设起来的这种美学。

而这些新世纪美学对西方美学焦点的批判和从批判中所推出的美学思想,正好与非西方三大文化的美学有形式上的相似。以上的西方美学门户,提供了差别的思想看法和方法论,并将之运用于各种审美现象的研究,以三部曲的结构和合声的形式出现了190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的总体风貌,这三部曲就是从1900年开始西方现代型美学,从1960年开始的西方后现代美学,从20世纪后期显露而在新世纪成潮的全球化美学,由这三部典组成的富厚而雄伟的合声,展现了西方美学历史的波涛壮阔和庞大诡谲。

五、内在结构的互动显隐为什么今世西方美学的演进会是这样的,这除了美学内部的逻辑,另有与美学有密切关系的文化逻辑。西方心灵的重大特点之一,就是对确定性和明晰性的追求。这种确定性和明晰性,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文艺再起实验科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从西方文化自身的逻辑生长而言,这种确定性和明晰性追求。

在1900年以后衍化为四个方面:一、语言-符号。古希腊哲学的重心在本体论,人们想要确切地知道,纷繁庞大,变更不居的现象后面的稳定的本体是什么,只要抓住了这个永恒的本体,就能明白由这个本体所决议的现象。近代哲学的重心是认识论。

世界的本体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人的认识能力如何是可能的?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谈得上世界是怎样的。如果人的能力基础就不能认识世界,对世界谈得再多也是白费。1900年以来哲学的重心是语言论。重要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而是人是怎样谈论世界和谈论人对世界的认识的?人在用语言谈论和表达世界和认识时有没有错误?只有语言正确了,才谈得上正确地认识世界,才气正确地讲出世界的本质。

语言论进一步生长为符号学,在卡西尔那里,人的生存及其周围世界,都只是作为符号才气获得确定,世界只有体现为符号世界,才气为人所认识,人只有通过符号才气认识客观世界。在结构主义那里,语言在本质上与客观世界无关,它自身组成一个词与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世界。

语言学的规则就是人类文化的一般规则。二、特殊-此在。古典哲学从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都是从一般推出特殊,由纪律决议个体。

可是由文艺再起开始的小我私家主义,到今世哲学,特别是在存在主义那里,生长到一种极致,认为特殊超出一般的奇特性、生命鲜活的感性、小我私家境遇的唯一性,不是由一般、纪律、一定所说明得了的。当哲学不把世界及其运行动为思考的本体,而把小我私家及其运气作为思考的本体,最确定的,就是不为上帝所计划,不为纪律所命定的此在——活生生的单小我私家,就是单小我私家的选择和介入,焦虑和畏惧。

三、现象-形态。古典哲学一直重本质研究,现象纷纷繁繁,使人眼花心乱,本质单一明晰,抓住了本质就能明白现象,执一以驭万。

本质追求由欧氏几何正义的普遍有效性支持。当非欧几何泛起了否认欧氏正义的绝对性时,现象后面唯一的本质就是有疑问的了。现象没有稳定的本质,也就失去了自己后面的本质,它得自己确定自己的本质。近代在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下,本质研究又与起源研究连在一起,在黑格尔绝对理念的运动中,这种本质、起源、进化的统一色彩很是鲜明。

但现代科学将事物的生长由因果决议变为概率决议,而不是由该事物的起源决议。因此,20世纪重视的是现象和形态,不是从抽象的本质出发,而是从详细的直觉现象出发,不是重由起源决议的进化显现,而是重由已进化过来了的现在当下的形态研究。

四、结构-深层。古典哲学研究事物最重内容和形式及其辨证统一。20世纪哲学则否认简朴的形式/内容二分法。注重对事物的条理结构分析。

在条理结构中,又最重表层与深层之分,表层与深层的关系,不是一个决议另一个,另一个又反作用于这一个的辨证关系,而是转换、置换和隐喻关系。以上四面,正好组成一幅今世哲学的相互联系图:矩形中纵轴代表了对客体世界的研究:活生生的现象-形态世界和符号世界。

横轴代表了对主体的研究,轴的一边是人的在世或世界上的人,即不为纪律和上帝所划定,时刻面临和体验着选择和介入的痛苦的单小我私家。轴的另一边是人的心灵,某人良心理学中的人的多级需要条理,或是精神分析学里由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组成的多层结构。

语言-符号和特殊-此在是相通的。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的寓所”,卡西尔说:“人是制造符号的动物”。语言符号是结联人与外部世界的中介,亦是人的文化生存简直证。特殊-此在与现象-形态是相通的。

此在就是最直接的现象存在,它组成了人的最确定的现实性(存在主义),形成对历史、传统、文化以及一切明白工具举行明白的基础(解释学),它隐喻着盼望审美新感性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现象-形态与结构-深层相通。条理结构是现象形态具有现代特色的深入探寻和确切定位。

言语现象要由语法结构来说明,神话现象要由神话原型来解释,人的行为现象为心理需要条理所支配,梦隐喻着无意识的欲望。结构-深层与语言-符号相通。正是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研究中,结构深层获得了最明晰、最有代表性的体现。

在这图形四面所组成的圆形里,现象-结构和结构-深层组成了今世文化的结构气力,它力争对一切现象都举行一种稳固的、确定的分析,努力寻找一个正义式的深层结构来说明表层现象。语言-符号和特殊-此在组成了今世文化中的解构气力。

语言自己就具有解构性,词意不停的变化,人制造符号也随着人的实践运动不停变化。此在对现实的选择和介入、对世界的读解和阐释本就是一种带有对现存之物举行解构的运动。

解构就是否认结构的稳定性,指出结构的建构性。结构既是建构起来的,也就是可以解构的。人在实践运动中不停地建设、结构、肯定自己;又不停地修正、革新、解构,除旧布新,弃旧图新,从一座岑岭奔向另一座岑岭。正是结构与解构的张力,使今世西方文化不停地向前生长。

领会了上图的多种联系,就意会了今世众多美学门户的交织性、互通性、互溶性,就能从令人眼花的,貌似繁乱的今世美学门户中看出其由内在的线条和色彩所组成的美的图案。固然,更重要的是意会出一个具有一致性的今世的西方心灵,而各美学门户,只是这颗活的心灵的一次次熠熠闪耀。

今世西方美学在时间行进中,1900~1960年是结构气力占主导职位,1960年以后是解构气力占主导职位。何以如此,就不能只从西方自身逻辑,而要从统一世界史的逻辑才气予以明白。上图矩形是西方思想结构,矩形外的箭头显示了矩形内西方今世美学的演进是与矩形外的非西方思想精密相联和庞大互动的。前面说过,西方文化进入统一的世界史以来,有三个阶段,近代、现代、后现代。

在以牛顿、黑格尔、上帝为代表的近代阶段,宇宙的本质是明晰确定的,这是一个西方中心论的时代,也是一个西方侵略/占领殖民非西方的时代,西方把自己与非西方的关系形貌为:先进/落伍,科学/愚昧,文明/野蛮,理性/非理性的二元对立。在现代阶段,西方朋分完了世界,完全统治了非西方。在战胜统治非西方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非西方文化的认识,这时发生了对西方中心论的怀疑,上帝死了或者说隐匿起来了,牛顿被否认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相对的了。作为人的天性的无意识和作为宇宙本体的存在都无法用语言/科学/逻辑来表述了。

这样一种思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需要对宇宙的本体,对决议世界为如此世界的本质举行重新认识!可是只要还认可存在后面有存在,意识下面有无意识,表层现象后面有深层结构,这种对宇宙本体、世界本质的认识就只能是以西方的方式举行的,是根据存在/存在者,无意识/意识,深层/表层这种西方的思维方式举行。正像海德格尔对古典的批判所说的,只要根据古希腊的是什么的方式提问,就永远走不出存在者在而存在不在的怪圈,在美学上也是如此,海德格尔说:“美学这个名称及其内在出于欧洲思想,源出于哲学,所以美学研究对东方思想来说是格格不如的。”这种说法固然是可以讨论的,但从中提出的一种思想却值得思考,这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基础上,只要还根据西方式的方式提问,能够真正得出宇宙的本体、世界的本质吗?因今后现代阶段的西方思维彻底否认现代思维,否认存在者后面有存在,拒绝意识下面有无意识,不信表层现象下面有深层结构,对西方思维举行了基础否认,对西方中心举行了完全批判,这种否认和批判,对西方,以致对以西方为主导受西方影响的整个世界都提出了质疑,但重要的是,这种否认和批判,提供了一个全球文化对话的真正基础,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让西方的“道说”与非西方的“道说”真正对话的基础。因此,只有从全球化自身的逻辑,才气显启西方文化在1900年以来的生长逻辑。

如果说,公元前的轴心时代开启了一个富厚多彩的疏散的世界史,那么,也许只有统一世界史中轴心时代的真正到来,全球化的意义才会真正显示出来。统一的世界史才真正开始。看成了全球化的思考后,上面讲西方哲学的整体结构就显出了新的意义,同时与西方哲学结构精密相关的今世西方美学的富厚情形与生长逻辑也有了新的意义内在。


本文关键词:博大,app,游戏,博大app游戏平台,平台,-张法,今世,西方,美,学的

本文来源:博大app游戏平台-www.elwinc.com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

Copyright © 2000-2023 www.elwinc.com. 博大app游戏平台科技 版权所有  http://www.elwinc.com  XML地图  博大app游戏平台(中国)有限公司